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街镇 石船镇 查看内容

石船镇金桥村加强社会管理记略

2013-9-25 20:19| 发布者: 两路崽儿| 查看: 3097| 评论: 0

摘要: 核心提示 受两江新区规划控制,在渝北区有许多村子成为了待开发、被“留白”的区域。怎样才能既实现村里社会管理和谐稳定,又让这里的老百姓不等不靠,摆脱贫困,逐步适应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近日,记者走进了石船 ...

    核心提示两江新区规划控制,在渝北区有许多村子成为了待开发、被“留白”的区域。怎样才能既实现村里社会管理和谐稳定,又让这里的老百姓不等不靠,摆脱贫困,逐步适应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近日,记者走进了石船镇金桥村,探访这个近年来荣获多项市、区荣誉的山村,通过与干部群众的对话,聆听了一首由“村情谱”演奏出的民生新曲。

    走进石船镇金桥村村委会,在会议室里有一面荣誉墙特别引人注目。墙上挂着“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渝北区平安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妇女之家”等奖牌。

    “这些荣誉虽然是上级党委政府颁发的,但在我们村干部眼里,这是全村老少村民给咱工作打的分。”金桥村党总支书记潘洪模说,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村干部心里要是没有他们的大事小情,这些荣誉贴上墙,就会被戳脊梁骨。

    脚步走出村情谱

    “在咱金桥村,虽然每个村干部都有职责分工,明确了各自联系的社员,但实际上大家转起田坎来,都没有‘分家’,人人都是村里大事小情的‘活字典’,不信你就随便问,咱村有多少党员,多少五保户、贫困户、留守家庭,甚至谁家养了几头猪,都能答上来。”性格开朗的村文书鄢文兰说,多年来,金桥村的村干部们保持了一个优良传统,就是“脚步勤、问候勤、干事勤”。

    “我们每天上班有半天时间都花在了走访群众或为群众解决困难上,只要其他同事有空,都会结伴一起走社入户。”该村妇女主任杨合珍说道。

    “可别小看村干部走社入户,我们走社入户要担负起许多职责。”村主任鄢运怀介绍,村干部是村里治安巡防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走社入户巡逻,有效减少了村里治安案件的发生。通过走访村民,一方面宣传解释了党委政府的各种政策,还了解了村民们的大事小情,成为了为民办事的“包打听”。通过了解老百姓的矛盾,还当起了“和事佬”,及时化解了群众间的矛盾恩怨。

    “十多年前,村民们常常因为一些田边地角的小矛盾而互不相让,严重的情况还升级到打架争斗,可近年来,村里打架吵嘴的情况几乎没有发生,大家越来越讲理了。”潘洪模认为,村民们的讲理与村干部和村民零距离交友谈心所建立起的充分信任密不可分。

    “‘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荣誉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咱们村的干部‘走’出来的。”潘洪模对如今村里的治安状况,颇为欣慰。

    爱心弹奏连心乐

    八社村民王霞,提起今年秋收,抑制不住对村干部的感激之情。“老公在外打工,不能赶回家秋收,全靠村上的干部,组织了10多个人,两天就帮我收完了谷子,要是没人来帮我,光靠我一个人忙活,恐怕有一半的谷子会烂在田里头。”

    “王霞家里种了几亩水稻,养了多少家禽,秋收有无困难,早在我们走社入户时就了解清楚了。”杨合珍说,村干部们在走社入户后,会将收集到的群众信息及存在困难一一记录下来,针对这些困难,村里会逐一安排解决。像王霞这种情况就是通过村里组织的留守妇女互助组,为其解决的秋收困难。

    “每个月潘书记都要来看我两三次,每次来都要给我带些新鲜菜,还帮我把水缸里的水挑得满满的。”年逾70岁的一社五保老人马绍国一看到潘洪模的到来,就像是看到亲人一样。因为不愿离家居住到敬老院,马绍国的生活起居就成了村干部们心中记挂的事情。虽然村里为他安排其堂兄时常照看帮扶,但放心不下的村干部还是会每月都去看望他。

    像王霞、马绍国这样的困难,仅仅是金桥村村干部村情、民情记事本上很普遍的例子。金桥村还将所有的留守老人和儿童登记造册,在村委会办公室专门设立了“托管中心”,由大学生村官充当“爱心大使”,对有需求的老人和儿童进行关心照顾。

    鄢运怀介绍,为了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放心,村支两委成员还不定期到留守儿童家庭做“家访”,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捎去父母的亲情,带去“家”的温暖,这样做的效果是外出务工人员更安心放心,而大家对村干部也更加信任贴心。

    乡情谱出富民曲

    “我们村通过组建‘同乡会’抱团打工,不但带动了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出去,还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在城镇买房的梦想。”鄢运怀介绍,金桥村通过联系早期在外打拼取得成功的村民领头,组建“同乡会”,带领后来的村民们务工致富。

    二社村民何世政就是这样的领头人,经过多年打拼的他如今在成都双流、大邑开办了家具厂,也为本村村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在何世政的带动下,金桥村先后有上百人去到成都务工。

    三社村民冯乔凡,卖过建材、搞过建筑施工,如今他带出的村民吴成民也成为了一个带领三四十人务工的小包工头。

    如今,金桥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到全村人口的52%,在打工人群相对集中的地区如昆明、成都等地,也组建了“同乡会”。村里通过加强与“同乡会”的联系,制作通讯录,利用网络定期沟通,将村里的重大事项及时向他们通报,而外面的用工信息也源源不断地向村里传送,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双向联动。

    潘洪模介绍,金桥村有一大半的社被纳入了两江新区规划范围,村民们“农转城”只是一个时间的先后问题。外出打工不光是增加收入的一个渠道,更是提前适应“转城”后的生活方式。现在,全村800多户人,初步统计有400户村民在城镇上已购买了房屋,通过外出抱团打工,其致富效应已逐渐显现。

    本报记者 周精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 .
  • .
  • .
  • .
  • .

文热点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