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区 查看内容
汽车质押贷款

渝北小乡场变生态宜居城区“江老幺”经济总量跃居第一

2013-9-16 15:48| 发布者: 两路崽儿| 查看: 1125| 评论: 0

摘要: 公园般的渝北区临港社区 记者 徐元宾 摄 “好个江北县,停水又停电,出门走路又崴脚,打个电话又占线,遍地是垃圾,上厕所还不方便。”渝北区的前身是江北县,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这段顺口 ...

   

公园般的渝北区临港社区 记者 徐元宾 摄

    “好个江北县,停水又停电,出门走路又崴脚,打个电话又占线,遍地是垃圾,上厕所还不方便。”渝北区的前身是江北县,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这段顺口溜在当地颇为流行。

    如今,直辖15年过去了,曾经的“江老幺”实现嬗变:城市形象全面提升,经济总量跃居全市第一;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园林城区等等30余项国家级殊荣纷至沓来,而且块块招牌分量十足。

    “农民街”换新颜 美如公园

    青灰色石板路从大片草坪中央穿过,高耸的香樟和梧桐洒下荫凉,古香古色的廊桥和湖水相依……进入临港社区,就像是步入了一个公园。在这样一个如同新建的旅游景点里,居民散步、休息,怡然自得。但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里曾是一个被称作“农民街”的老旧社区。

    临港社区里全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与渝北区委办公楼仅一街相隔,因排污管道、垃圾处置等设施欠缺,时间一长,污水横流、垃圾成堆。

    如今,恶劣的环境得到彻底解决。渝北区城乡建委党政办主任代建军介绍,从2009年开始,临港社区通过拆危建绿等方式,请来专业团队对社区风貌进行整体打造,形成了这样一个景观层次丰富的休闲社区。

    小乡场变生态宜居城区

    临港社区仅仅是重庆直辖以来渝北区巨变的一个剪影。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渝北的总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城区里,建筑大多临街而建,而且基础设施、生活配套也非常落后。

    直辖15年来,渝北区狠抓城市建设,昔日的小乡场已成为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

    渝北区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该区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56个,新建和改造城区道路128条,建城区道路里程累计达到595公里,比直辖前增长了近6倍。

    在城市主干道建设上,西永综合保税区专用道渝北段工程、桃源大道、快速一横线渝北段等工程先后贯通;建成中环宝圣立交等立体交通桥梁9座;基本实现城区道路全部黑化,改善了市民行车环境。城市骨干路网建设也不断完善,打通30余条城区断头路,渝北区与主城各区基本实现无缝连接。

    与此同时,城市环境也不断提升:龙头寺公园、黄桷坪公园等10个城市大公园建成,还实施了10个城市生态林和88个社区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直辖前的8平方米增加到了17.5平方米(不含北部新区)。

    2011年末,渝北区建成区面积达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38.6万人,成为全市首个“双百”特大型生态宜居城区。

    从“零工业”到经济总量第一

    随着城市功能、环境的不断提升,2008年渝北区成功创建成为西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区”。而文明创建产生的软实力和内动力,也成为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竞争力。

    “直辖前,渝北当时还是江北县,几乎没有工业。”渝北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琪说,上世纪80年代,渝北区多项经济指标位列全市倒数第一,被称作“江老幺”。然而,1998年~2011年,渝北区共引进项目2761个,实际到位资金950.4亿元,10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如今,曾经的“江老幺”成功嬗变——2011年,渝北区生产总值完成768亿元,年均增长16.7%,总量是1997年的24倍,成功跃居全市第一;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503亿元,总量是1997年的38倍,连续十余年位列全市工业十强区县榜首。  

    记者 杨玥 实习生 张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读排行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