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

热门搜索: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

渝北热线 首页 渝北新闻 渝北区 查看内容
汽车质押贷款

渝北:一座有温度的“志愿之城”

2017-6-29 00:12| 发布者: 渝北热线| 查看: 1373| 评论: 0|来自: 重庆渝北网

摘要: 渝北:一座有温度的“志愿之城”小志愿者们在江北国际机场开展“文明出行 人人有礼”文明旅游倡导活动渝北“爱在心扉”志愿服务项目吸引丁俊晖与留守儿童面对面渝北“益往情深”志愿服务项目为酉阳山区贫困儿童送去 ...

渝北:一座有温度的“志愿之城”

小志愿者们在江北国际机场开展“文明出行 人人有礼”文明旅游倡导活动
小志愿者们在江北国际机场开展“文明出行 人人有礼”文明旅游倡导活动
渝北“爱在心扉”志愿服务项目吸引丁俊晖与留守儿童面对面
渝北“爱在心扉”志愿服务项目吸引丁俊晖与留守儿童面对面
渝北“益往情深”志愿服务项目为酉阳山区贫困儿童送去爱心文具
渝北“益往情深”志愿服务项目为酉阳山区贫困儿童送去爱心文具
2016年“119”消防宣传周启动仪式暨“重庆志愿服务季”活动在渝北举行
2016年“119”消防宣传周启动仪式暨“重庆志愿服务季”活动在渝北举行
志愿者参加“周六文明劝导我参与”文明交通活动
志愿者参加“周六文明劝导我参与”文明交通活动

  在重庆市渝北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分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穿梭在大街小巷,开展扶贫帮困、社区服务、敬老助残、环境整治,成为了这座全国文明城区里那最温暖的一抹“红”。

  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有人愿当志愿者”“有志愿服务活动可供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能有效对接”。近年来,渝北区以“生态观”引领“志愿之区”建设,着力构建“愿为”体系、“可为”体系和“能为”体系,使志愿服务的各个主体、各个环节有效衔接、“闭环运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进入发展新生态。

  从一个、十个,到百个、千个、万个,直到今天的20.68万个。这是一种志愿精神的传递,是一种参与社会、改善社会的主人翁意识的体现,更是一条清晰明朗的文明脉络。

  打造“愿为”体系——

  激发“真善美”内在品质

  让志愿者提升城市的温度

  2016年4月23日,在《中国梦想秀》舞台上,一名来自重庆市渝北区的母亲带着她的一群“孩子”让现场无数观众感动。这名母亲,叫彭茂琳,在重庆市血友病康复协会里,患者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彭妈妈”。

  她从小身体残疾,却不甘向命运低头,独自带着身患血友病的儿子,并抚养他长大。这么多年来,她为血友病人奔走呐喊,成立血友病患者的家——重庆市血友病康复协会。为血友病人开展剪纸培训,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和自信。

  节目现场,彭茂琳和廖兵等四个同伴在彭茂琳儿子王海波的古琴伴奏下即兴给观众表演了剪纸艺术。随后,“梦想大使”当场出资2万元订购了剪纸作品,梦想助力团爱心企业也出资5万元买下了几位患者在节目现场即兴完成的剪纸作品“中国梦想秀”,并纷纷向他们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20多年只做一件事,你做得到吗?

  如果这个问题让渝北区龙溪街道花卉东路社区的左继豪老人回答,他会告诉你,他做得到。

  20年前,他发起成立了重庆市最早的志愿者组织之一——重庆夕阳红大队,并一心致力于帮扶困难群体。经过20年时间,重庆市夕阳红大队已经发展分队60余个,志愿者队员也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人。

  在20年时间内,他为一个又一个身处绝境的人们送去了希望,用行动践行着什么叫志愿精神:2008年,幼童小飞飞被火车轧断腿,左继豪老人立即组织志愿者在龙溪、解放碑等步行街四处奔走,为小飞飞筹集善款;“5·12”地震发生后,左老当天下午就去参加临江门民间团体抗震救灾志愿者分队,走上街头,为地震灾区筹集善款;2009年6月,左老在重庆市红十字会办理了《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申请》手续,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将有用的器官送给有需要的人或者用于医学研究;在前不久,左老把自己90岁寿宴上得到的万余元礼金全数捐献给自己所成立的“左继豪基金”,支持慈善事业……

  自觉主动、发自内心是志愿者的内在标签。在志愿之区的创建中,渝北区通过建立精神嘉许、物质回馈、干部示范机制,从内生动力入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真善美”的内在品质,使志愿服务成为人们所共知、所认同的行善方式。

  为此,我区出台《渝北区志愿服务嘉许办法》,根据服务时长认定星级志愿者,四星级以上的志愿者可享受就医绿色通道,五星级志愿者在金融、通信、供电、供气等窗口服务中可享受VIP服务。建立“好人有好报”物质回馈机制,依托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建设“爱心银行”,整合各类回馈资源,志愿者可凭志愿服务时长和积分兑换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馆免费或折扣门票,免费领取爱心企业提供的生活物资。同时,出台《全区机关干部义工服务实施方案》,动员全区机关单位成立义工服务队,鼓励干部义工在居住地或到所联系的社区网格参加志愿服务。目前,全区9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3000多名干部均加入了义工队伍,服务时长累计逾156.6万小时。

  正是这些措施,让志愿服务成为渝北人自觉的行为,成为这座全国文明城区最温暖的名片。

  打造“可为”体系——

  创新“社会化”联动机制

  为居民开展“订单式”志愿服务

  拥有一间宽敞舒适的房子,种上几亩经济作物,通村公路能够修到家门口,这是每个渝北区茨竹镇半边月村村民盼了多少年的事儿。

  去年,这个心愿终于走入了现实。帮助他们实现这一心愿的是渝北区“爱心进农家”扶贫志愿活动。在活动中,渝北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张斌带队到茨竹镇半边月村开展志愿扶贫工作,倾听困难群众最真实的声音,并和该镇相关负责人朱荣一起“合计”,为这个村开出了脱贫的“处方”:在农户自愿的原则上,依靠农村危旧房改造补助政策,由村级统一组织修建新房,为农户改善生活居住条件;产业发展上,拟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提高经济收入;将公路、人行便道、人行桥等做出预算后,统筹资金,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正是这一条条有针对性的措施,让半边月村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如今,随着这些措施的一一实施,这个昔日的贫困山村正在慢慢变样。

  这并不是个特例。

  在渝北创建志愿之区的过程中,通过“可为”体系的打造,开展这样一对一“订单式”的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在工作中,渝北建立了“社区网格化”模式构筑需求感知网。把109个城市社区按300户一格细分为1334个网格,动员楼栋长、干部义工和热心市民担任兼职网格员和义务帮扶员。充分发挥社区的基层组织优势和网格覆盖优势,“零距离”排查和采集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各类人群的志愿服务需求,累计采集志愿服务需求33万多条,为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开发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明确的“问题导向”。2800多个网格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实施,涌现出四点半课堂、家庭面点师、爱心作坊、情感家教、邻里名片等众多精品项目。

  建立了“社工 志愿者”模式引领项目专业化。探索实施“社工志愿者(义工)”双工联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益群社工、橄榄树社工等组织,培育发展1200多名骨干志愿者,围绕社区照顾、社区融入、就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需求设计开发“点亮心窗”“温情居家”“爱在心扉”等志愿服务项目565个,有效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与新型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建立了“组织带头人”模式培育团队特色化。依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名人效应,组建培育特色志愿服务团队,大力发展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推动提升志愿服务社会化程度。76岁的文明劝导志愿者费敏秀带出的“费婆婆”文明劝导队,中国好人江礼君带出的“好爸爸”志愿服务队,曾获得“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荣誉的彭茂琳创办的“剪爱工作室”等,受到市民的点赞。

  打造“能为”体系——

  构筑“功能型”管理平台

  实现志愿服务10分钟“生态圈”

  2月26日,时值周末。家住木耳镇五通庙村的留守儿童小丹(化名)在村委会的“儿童快乐家园”里和志愿者们玩得不亦乐乎。

  小丹告诉记者,自己的父母都在深圳打工,家里只有奶奶在照顾她。以前一到周末,小丹只能在家里看电视,生活十分枯燥,如今,有了这个“儿童快乐家园”,周末,小丹再也不用为去哪里玩而惆怅了。

  据介绍,2014年8月,由全国妇联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支持、广东南粤银行捐资,共同建成了五通庙村“儿童快乐家园”。项目建在村委会公共服务中心,主要由活动室、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亲情话吧组成。为确保“儿童快乐家园”的有效使用,渝北区成立了由村干部、优秀妇女和群众代表组成的管理小组,并组织了由当地离退休教师、农村党员、大学生村官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定期前往“儿童快乐家园”,为留守儿童开展志愿服务。去年,该“儿童快乐家园”被重庆市妇儿工委确定为“以社区儿童之家为基础为流动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项目的实施单位。如今,这个项目已经成为五通庙村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不少留守儿童,真正成为了留守儿童们的快乐家园。

  志愿服务生态系统的关键在于各司其职、闭环运行,“愿为”体系、“可为”体系的运转,都要依靠以三类功能型平台为主体的“能为”体系来促进落地。

  秉持这一理念,渝北区搭建了“行政化”管理平台。配备了必要的办公场地、人员力量和工作经费,建立了1个区级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22个镇街志愿服务工作指导站、300多个社区(村)志愿服务工作站。其中,109个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还达到“有专兼职管理者、有工作场所、有经费保障、有稳定队伍、有常态化项目、有组织管理制度”等“六有”标准,形成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体制。

  搭建了“便利化”服务平台。在各街道和社区建立约350个志愿者组织,实现了区、街道、社区100%建立志愿者组织;在全区各级各部门、各镇街社区、各企业事业单位共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190余支;在主干道、商业中心、银行、政务、水电、社区等窗口以及重要交通路口设立1200多个志愿服务岗,形成“10分钟志愿服务生态圈”,让志愿服务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让志愿服务活动就近便利开展。

  搭建了“智能化”对接平台。将志愿服务与“互联网 ”深度融合,运用“志愿云”系统理顺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项目发布、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志愿服务嘉许回馈等流程和机制,依托大数据消除各种信息障碍、技术障碍和时空障碍,使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变得简便易行。截至目前,已通过“志愿云”系统注册1044支志愿服务组织,累计招募注册志愿者逾20.68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19.49%,年均累计服务时长达530万余小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读排行

重庆防诈骗广告
返回顶部